國際國企 陳沛妤 赴波蘭華沙經濟大學交換計畫

雖說從大一新生開始,就知道學校有提供學生出國交流的機會,很吸引我,但也不曾真正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當上交換生,到遙遠的波蘭去。

安逸念到大三的我,突然對自己未來的去向感到茫然,不確定自己僅有的知識是否已足夠在商場上打拼,也不確定報考研究所會比累積工作經驗來得好,那時的我沒有明確的目標,更沒有足夠的信心面對自己的將來,但在同學及老師的宣傳下,我多了一個選擇,加上同學及師長的鼓勵,我決定申請成為國際交換學生計劃中的一員。

決定申請,其實只憑著一股腦兒的衝勁及想出國念書的夢,在短時間內準備好所有相關資料,只為了在截止日前遞件,深怕錯失良機,選擇想申請的學校,是唯一讓我猶豫的地方。與其問自己想去哪裡,不如先看看哪裡提供了最難得的機會,值得你一探究竟,在各方面考量後,我選擇了歐洲波蘭,一個極具開發潛力的國家,雖是一塊陌生的領土,卻莫名的引起我想挖掘的心,商管學校又正符合我所念的科系,更讓我的冒險精神蠢蠢欲動,當然,在這之前已徵詢家人同意及師長的推薦,隨著大家的支持我遞出了申請文件。

沒想到出國前最煎熬的時段竟會是申請之後,一方面既期待又興奮,希望自己能得到這個難得的機會,另一方面則是緊張、害怕又焦慮不安,因為還沒做好全面的心理準備,加上一個人單打獨鬥,第一次出國就要到我完全未知的波蘭去,雖說是自己心甘情願也難擋腎上線素及胃酸不時大量分泌,但後來我發覺有好多人在支持我,給予我鼓勵,朋友替我描述出國後的美夢以安撫我不安的情緒,師長肯定我的能力並為我加油,家人雖依依不捨卻也大力支持,這些背後的力量讓我克服了緊張及害怕在心底作祟,得知申請成功的那一天,即使負面情緒再多,我依然樂於與大家分享喜悅,因為我懂有許多人都在為我拍手加油,不管接下來的一年我將犧牲什麼、得到什麼,我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圓夢。

冒險的開始並不是在開學後,而是準備出發。簽證、護照、機票、選課、住宿等,樣樣都要自己來,搜集出國留學及波蘭當地的相關資料希望能減低將來不適應的情況,偏偏在台灣與波蘭相關的書籍不多,網路上的資訊也有限,在同學及家人的協助下對波蘭還是一知半解,不過幸運的是就在出國前幾天,透過老師與三位來銘傳念書的波蘭交換生見面,他們提醒我許多相關注意事項,也不忘給予鼓勵,憑著得來不易的資訊,即使是對波蘭的一點點了解,卻讓我信心大增,於是,我帶著大家的支持及自己的勇氣,打包行囊往波蘭的首都 ─ 華沙飛去。

抵達華沙的第一個感覺竟是以為自己身處夢境,彷彿是在拍電影,一切都不是真的!人群熙熙攘攘全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,漂亮的學伴和她的爸媽前來機場接我,一路上的街景及歐式建築根本就是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,這樣的感覺持續了好多天,直到漸漸接觸其他交換生,真正踏入華沙經濟大學,才開始了我難以忘懷的波蘭生活。

華沙不算是波蘭最美麗的城市,卻融合了歷史與現代、本土以及東西歐文化。華沙最具歷史性的建築物,可說是華沙市中心的最高建築 ─ 科學文化宮(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),是前蘇聯領導者史達林(Joseph Stalin)送給波蘭的禮物,很多波蘭人不喜歡它,但即使再怎麼具有爭議性,依然成為華沙重要的建築物之一。華沙古城(Old Town)包含了許多歷史故事,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90%被摧毀,目前仍留有僅存的10%,其餘都是重建,裡頭住著一隻美人魚雕像,美人魚右手拿劍左手拿盾,象徵著保護華沙,是華沙的市徽。華沙的購物中心及新設立的大飯店多數是非常具有設計感現代建築,與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混合林立在華沙市區,形成強列對比。華沙交通是以汽車、少數機車、便捷的火車、公車、電車及捷運組成,華沙擁有波蘭唯一一條捷運線,目前正逐漸加長中,火車聯結波蘭各大小城鎮及其他歐洲國家,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坐到德國去。波蘭交通應該是我到華沙後第一個仔細觀察的地方,除了被長得不同的交通工具吸引之外,學會使用各項大眾運輸工具能讓自己適應的更快也了解更多。

華沙經濟大學(Warsaw School of Economics,SGH)是波蘭最好的商管類大學,每一位外國交換生都會有一位當地學生做為buddy,我稱之為學伴。學伴在開學前約一個月就已分配,所以有任何疑難雜症學伴都可以代為處理,加上可能會有當地語言不通的情形,學伴的存在就更顯得重要了。在正式開學的前一週是新生入學指導週(orientation week),每一天都有不同活動促進交換生認識彼此、認識華沙經濟大學以及部份華沙,例如以類似尋寶活動的遊戲,讓大家間接學會如何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以便更快適應華沙生活。幾乎所有與交換生相關的活動都是由歐洲交換學生聯合會.(Erasmus Student Network,簡稱ESN。在歐洲,所有從歐洲國家來的交換生都稱作Erasmus)舉辦,另外還有其他學生會,ESN是其中一種,也是華沙經濟大學最大的交換生學生會。

第一次參加活動,搬出自己許久沒練習的破爛英文,小小聲的跟大家”推銷”自己,想早點認識大家,對當時的我而言,最難的竟不是說英文,而是熟記大家的名字。英文不管說得好不好,其實每個人都會耐心也仔細的聽彼此說話,畢竟英文不是大家的母語,只有少數人是從英國和美國來,但記名字就困難了,再也不是我熟悉的那些英文名字,我必須要請對方寫下名字才比較好配對人和名,也不容易叫錯,不過通常還是問了兩三遍甚至更多次才真正記起來。

語言大概是我遇到的第二大困難。當地的母語是波蘭文,大部份學生都會講英文,部份波蘭人會講德文、俄文或法文,因為波蘭曾是德、俄殖民地,另一原因是現今大多學生都有修第二外語,就連其他歐洲交換生也都會兩三種語言,頓時讓我佩服不已,但後來發現這就跟台灣一樣,會說日文、韓文的人不可勝數,甚至有好多歐洲人認為中文才是最另人驚歎的語言,中文字對他們而言就像是一個個奇形怪狀的符號,甚至驚訝的看著我說:「你是怎麼寫的?」但他們對中文的陌生就如同我對波蘭文一樣,我花了好久時間才對這個困難的語言有一點點認識,代表我非用英語交談不可,也因此才有所進步。

在這一年裡,我學到的不只是書上的知識,最重要的是國際觀。一趟回來,才真正懂得”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”的涵義,才了解為什麼有好多人想環遊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,雖然我沒有到波蘭的鄰近國家旅行,但我的交換生生活就像是整個歐洲國家的縮影,有好多不同的語言及文化圍繞在我身旁,聽得越多看得越多,越是覺得世界之大,自己之渺小,我要學的還有很多,包括台灣文化,外國人對台灣的好奇是我更進一步了解台灣的動力,我想告訴大家台灣之美,想跟大家交換生活經驗。對我來說,在波蘭的日子幾乎每一天都是新體驗,一定要勇於嘗試及冒險,在這些經驗中學習,學習接受跟以往認知不同的新事物,才能擺脫框架,拓展自我。我很開心一年前的我做了這樣的選擇,讓自己看得更多更遠、更獨立,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樣的機會,也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加值。

我是國際學院資管系的學生,對我來說,交換學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能夠出國去看看,去體驗不一樣的文化。能夠來美國生活一年,一定跟我只是來美國觀光有很大的差別。從我考進國際學院後,我就得知學校有交換學生的活動,當時我就很希望未來的我可以有這個機會成為交換學生,所以我是有計劃的朝著交換學生的目標實行。
大一剛進到學校,對一切都不熟悉,當時國際學院是不需要選課的,我兩學期都修滿25學分,課業蠻重的,不過我想所有大一學生的課都很多,等我到大二的時候,我就更仔細的考慮了學分的問題,如果我有機會當交換生,我希望我也能順利跟班上同學一起畢業,所以大二我兩個學期修完50學分,希望能夠盡量在台灣先把學分修完,這樣交換出國比較不會有壓力。因為是計劃大四要出國交換,要申請美國交換學生一定要有托福的成績,我利用了升大三的暑假去參加托福iBT的補習班,上到差不多十月份,因為學校課業比較重,我等到大三上學期期末考完接著參加托福考試,我的準備時間不是很充裕,可是再不參加考試就會趕不上學校申請的截止日。
托福iBT真的很難考,費用很貴,考試時間很長,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準備起來的,從reading, listening, speaking到writing,整個考下來要四到五個小時,怎麼訓練長時間集中你的注意力,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當然自己本身的英文能力也是很重要的。考完托福後我就接著準備申請的文件,像是中英文的讀書計劃,還有師長推薦信,成績單之類的。申請前我有先徵求系主任的意見及認可,申請成功後,還有請系主任幫我選可以抵學分的課,系主任也很關心我,在學期結束前還特地約我聊聊,告訴我一些在國外可以學習的事物以及要注意的事情。
在我做一切準備的過程,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,我的父母讓我自己去規劃申請的事宜,他們認為有這個機會可以去試試,所以我在準備的過程中會跟我父母講我的進度和想法,爸媽也會告訴我他們的看法。我覺得跟家人的溝通是很重要的,要讓父母知道你在想什麼,你在計劃什麼,因為從家人那邊得到的支持會成為你最大的支柱。事在人為,有目標就可以試著去達成,有努力過就沒有遺憾,所以對交換學生有興趣的同學們,可以好好的計劃,才不會在申請截止前發現自己太晚做準備,而喪失這樣的一個大好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