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華系 吳莉嫻 赴奧地利庫夫斯坦應用科技大學交換計畫

動心起念:

我從高中時就一直有想要出國讀書的夢想,但是因為出國讀大學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,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和國外的讀書環境,所以就沒有實現這個夢想,一直到大學,有聽到關於交換學生的這個計畫,可以用相對少的金額出國體驗國外的學習氛圍,並且利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出國讀書的感覺。

如何獲得鼓勵:

在一聽說學校有交換學生的計畫時,我馬上就跟爸爸媽媽討論這件事。其實那時候我心裡還蠻猶豫的,一方面很想去,但另一方面也擔心現實層面的問題——可能會延畢、要準備英文檢定、還有出國所需要的額外支出。這些都讓我一度遲疑,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。

讓我意外的是,當我向爸爸媽媽提起這個想法時,他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鼓勵我出國。他們說如果你有這個機會,一定要去看看這個世界。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,能讓我在年輕的時候開拓視野、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。他們的支持給了我很大的勇氣,也讓我覺得這趟旅程不是我一個人在面對。

除了家人,我也問了身邊的朋友,他們幾乎也都毫不猶豫地鼓勵我出國。他們認為能在大學期間去國外生活、學習是一件很值得的事,不只可以鍛鍊語言能力,還能讓人生多一些不一樣的經歷。那段時間,我收到了很多真誠的支持與祝福,也因此更堅定了我參加交換計畫的決心。

心理建設:

雖然最後下定決心要出國,但在這之前,其實我心裡經歷了很多拉扯。最讓我猶豫的是現實問題:如果出去一學期,有可能會延畢,還要準備英文檢定,再加上機票、住宿、生活費等支出,對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。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中打轉,讓我遲遲不敢馬上做決定。

但後來我想通了,因為有些機會錯過了,可能就再也沒有了。比起擔心這些風險,我更害怕的是多年後回頭看,會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勇敢去嘗試。我告訴自己,就算真的延畢、考試要重來,也沒關係。與其一直困在舒適圈,不如利用這個機會,踏出去一次,去看看世界有多大,也看看自己能變得多不一樣。

而且我也相信,很多事情不是等準備好才去做,而是先做了,才會慢慢變得準備好。這樣一想,我心裡的害怕反而少了很多,反而開始期待了。

申請準備過程:

最一開始就是要先準備語言檢定,因為我一開始就決定要去歐美國家,所以基本上檢定的門檻都是雅思或托福,但是當初也不確定這兩個考試的差別在哪裡,也不確地自己到底比較適合考哪一種考試,所以就上網找了很資料,然後也去補習班問了顧問,最後就決定考雅思,並且和補習班買了課程,在這之後就開始苦讀英文直到考到雅思的門檻。

考到成績之後就差不多可以申請學海飛颺的獎學金,第一步驟就是要確地自己想要去哪一間學校交換,然後填自願表,寫讀書計劃、自傳、申請動機、推薦信等等的,最後就可以把所有資料交到國教處,等待結果。

到了九月左右,學校那邊的交換申請也開始了。幸好,在準備學海飛颺申請時該寫的資料大多都完成了,因此後續只需要稍作調整,整體過程比預期順利。

前後心情與期待:

其實在申請準備的那段時間,我心裡一直都很期待。每次在網路上查學校、看當地生活的影片或照片時,我就會想像自己以後也會走在那些街道上、去歐洲超市買菜、坐在國外的教室上課,感覺超新鮮,也超級想趕快出發。

但是當我真的收到錄取通知、確定要去奧地利時,心情卻突然變得很複雜。雖然還是很開心,但也開始緊張起來。會想說我一個人真的可以生活得好嗎?聽不懂課怎麼辦?會不會交不到朋友?如果突然生病怎麼辦?腦袋      裡開始冒出一堆以前沒想過的問題,讓我有點焦慮。

不過現在回過頭看,其實真的沒什麼好太焦慮的。很多事情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,遇到問題就去面對、盡力解決就好了。如果真的解決不了,也可以請身邊的朋友、老師幫忙,最後總會有辦法。反而那些還沒發生的事,自己在那邊擔心半天也沒用。

求學/生活感想:

到了奧地利之後,最一開始其實還是有點不習慣,像是飲食習慣、星期天幾乎所有商店都關門,這些生活上的小細節都跟台灣差很多。不過大概過了一兩個禮拜,我就慢慢適應了這邊的節奏,開始覺得這種步調其實也蠻舒服的,大家都很放鬆、不太趕時間,每天去學校上課、下課後去附近超市晃晃或是和朋友一起做飯,日子過得比我想像中還要自在。

學校的課程跟台灣也很不一樣。老師上課的方式比較自由,討論的空間也很多,學生都蠻敢發表意見的,這讓我一開始有點不習慣,因為以前在台灣比較少主動舉手講話。不過久了之後,我也開始慢慢嘗試發言,雖然英文還不是很流利,但大家都很有耐心,也很願意聽你講完,這讓我越來越有信心,也更願意去開口。

在這裡生活的時候,最有感觸的就是自己真的長大了。以前在台灣很多事情都是爸媽幫忙處理,但來到這裡,從開戶、辦入籍,到怎麼搭火車,全都要自己來。雖然一開始有點手忙腳亂,但當我一件一件完成的時候,就會變得非常有成就感。